近日,在江苏建院古籍阅览室,阿利弓箭创始人张利先生、我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心韩冰雪老师作客厚生讲堂微沙龙。来自交通工程、艺术设计、建筑装饰等九个学院百余名师生,齐聚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古籍阅览室,通过线上线下双模式参加本次微沙龙。联动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华射艺传承与发展云论坛在线师生近二百人。

图片

本次微沙龙以“弓人为弓—揭秘传统弓箭制作”为主题,围绕“传统弓箭制作技艺与经典传承”展开讨论交流。张老师从自身多年制弓经验出发,系统介绍了角弓、玻片弓、层压弓的制作工艺和性能特点。他指出,角弓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不仅表现在用性能和造型来感知时间、空间以及环境的变化,还表现在强大的再生能力方面。即使主体部件损坏,也可以通过维修实现新生。比如,一个弓弰坏掉了,只需按照传统工艺对其进行更换,就能使其恢复活力。玻片弓和层压弓则依托现代材料和现代工艺制作而成,其特点在于环境适应能力和效能方面比较突出,但在生命力延续方面不及角弓。

图片

韩老师结合相关经典,重点介绍了《考工记·弓人》中如何选材、用材、和材、成弓。并将其中核心工艺与张老师目前使用的核心工艺进行比较。他说,以角弓为例。科技的进步可以对其制作所需的小环境进行干涉,可以提高加工精准度和制作效率。但制做角弓的基本原料和工艺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与其保持不变的还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古今弓人制作良弓的法宝。

提到造箭,张老师从实践方面对箭的选材和维护进行了详细解说。他说,传统箭支以天然原料为主,箭杆的选择要特别注意木纹的走向:顺而直为佳,斜而曲则不可。作为直接受力的箭杆,其强度和挠度要与弓相匹配。合适的弓与箭,才能发挥出令人满意的性能。韩老师对《考工记·矢人》《天工开物·弧矢》中关于造箭的内容进行了针对性讲解。他指出,箭的结构和造型古今几乎没有太大差别,仍是镞、笴、羽、筈四大部件。文献中记载的水辨阴阳定羽位、以笴粗细定羽高、取材聚合三不齐等造箭技艺,今天仍适用。不过在科技进步的影响下,先进的工具可以让箭支的重心、直度、挠度、流线等参数更接近设计的理想状态。

在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建造学院的陈康同学比较关注如何选一张适合自己的弓。张老师说,弓的选择因人而异,但不主张以强为主。如果你能控住30磅的弓,建议你不要超过30磅,可下调一些。韩老师建议在校师生选择习射用弓,应做到宁使人欺弓,莫要弓欺人。

装饰学院的王瑞恒同学对于箭支挠度概念比较感兴趣。张老师现场取出一个挠度测量仪,并放上一支箭,挂上配重。随着箭杆被压弯变形,挠度仪指针指向一个数字。这便是一支箭的挠度。数值越大,箭杆越软;数值约小,箭杆越硬。这个数据可以用来匹配相应的弓,做到弓矢相合。

图片

同学们不时发表自己的看法,提了层压弓和角弓制作工艺之别、制弓原料古今之别、弓箭日常保养维修、文献中弓的往体来体对弓种类的划分等问题。两位老师基于自己的见解与大家一一交流。现场气氛热烈,互动良好。最后两位老师分别展示了复原角弓和巨型箭镞藏品,让大家直观感受弓与箭背后的文化魅力和传承的责任。活动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片

相关新闻
我校在第三届江苏省高校艺术教师... 新闻动态 我校在第三届江苏省高校艺术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喜获佳绩 2025-06-30 近日,为全面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及教育部《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三届全省高校艺术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于2025年6月11日至13日在苏州大学成功举办。全省127所高校共441名艺术教师参加本次活动,经严格评审,我校四位参赛教师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出色的教学能力,共斩获个人全能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教学展示(微课)单项奖2项及审美和人文素养展示单项奖3项。最终突破上届7项荣誉的历史佳绩,保持了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第一的排位(获奖总数、一等奖获奖数、单项奖获奖数均第1)。同时,在参展名额最少的情况下,全省127所高校,我校一等奖和单项奖数量均为第5。(本专科不分组)此次展示活动聚焦艺术教师职业能力监测与美育素养提升,旨在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我校教师通过精妙的教学设计与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呈现,既展现了个人精湛的专业技艺,更凸显了学校在美育教育领域的深耕实践与创新成果。参赛教师纷纷表示,将把此次比赛经验转化为教学实践动力,持续推动美育教学改革创新。未来,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系统总结参赛经验,进一
江苏梆子剧院原创梆子戏《大运河... 新闻动态 江苏梆子剧院原创梆子戏《大运河畔·户部山》在我校展演 2025-06-26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推动非遗文化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6月16日晚,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会堂内座无虚席,近千名师生共同欣赏了江苏梆子剧院带来的原创清装历史剧《大运河畔·户部山》。此次活动以“讲好运河故事,传递运河精神”为主题,让师生们近距离感受运河文化,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非遗进校园:用文化遗产讲活历史道理《大运河畔·户部山》以清末徐州户部山为背景,讲述了徽商世家女主人徐钰敏在民族危难之际散尽家财、捍卫国家路权的感人故事。该剧由著名编剧姚金成创作,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燕凌领衔主演,曾入选江苏省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及紫金文化艺术节展演剧目。演出中,演员们以精湛的唱腔、细腻的表演,将家国情怀与运河文化娓娓道来,现场掌声如潮,谢幕时喝彩声经久不息。 “这部剧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梆子戏的艺术张力,更让我们读懂了运河精神中的担当与坚守。”建筑建造学院24级学生张宁感慨道。演出结束后,剧团艺术家与师生们畅谈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心得体会。许多师生表示,通过戏曲这一非遗载体,历史课本中的“大运河”变得鲜活可触,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扎根心间。坚定自信: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