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江苏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筑梦舞蹈团新作《献给咱爹娘》首次亮相,荣获舞蹈甲组特等奖、原创作品奖。

【作品简介】

作品灵感来源于被称为“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的淮海战役。舞蹈聚焦战役中543万支前民工,借用一辆辆小推车把支前民工这一朴实无华的群体搬上舞台。用艰辛困苦的支前途中一对支前夫妻意外发现怀孕为主线,将孩子暗喻为胜利的希望与黎明的到来,展现出大家戮力前行,坚定守护“希望”的主题。

舞蹈团选用内涵深刻且最接地气的标题作为切入点,揭示生存、生活、生命之间的联系与延续。舞蹈《献给咱爹娘》中的“爹娘”泛指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父辈,“献”则表达了当代大学生的敬仰、感激之情,“咱”与“爹娘”的血亲关系体现了伟大精神的赓续与传承。


备赛历程

心在舞台就在

心在舞台就在。荷月时节,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馆正值消防改造,筑梦舞蹈团便在校园西角科技园一处空地的过道中,用垫子铺出一个”舞台”,积极备战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比赛。每一位同学都是零基础走进舞蹈团,在没有空调又没有窗户通风的室内走廊中,从压腿、踢腿开始,一节课下来汗流浃背。进入动作排练阶段,同学们受限于基础,只会使蛮劲儿、拙劲儿,往往磕得青一块紫一块,但这并未让同学们退缩,反而激起了斗志。

循先辈奋进之路,承红色精神之魂

循先辈奋进之路,承红色精神之魂。筑梦舞蹈团先后多次到淮海战役纪念馆观摩学习。

入馆前的浮雕,充分展现历史。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小推车推出来的。543万支前民工,他们喊着最后一粒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上战场的口号,他们朴实无华,但又崇高伟大。

舞蹈团有感于人民朴实且伟大的精神,将支前百姓平凡、可爱、伟大的形象通过舞蹈的方式再现,以“我们”意喻当代年轻人,表现出当代年轻人对“父辈们”用努力换来了今天美好生活的感恩之情。

舞蹈的服装从设计出图到打样成型,都深深倾注着创作者的心血。为了更加符合当时人物服装的制作工艺,贴近事实,舞蹈团成员用颜料一笔一笔刷上“雪色”、“泥浆”,一针一线收紧裤腿,只为了在舞台上更好地成为“父辈们”。

舞蹈《献给咱爹娘》有着当代年轻人对“父辈们”深切的敬仰,体现舞蹈团成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筑中国梦的理想担当。

【团员感悟】


信电工程学院软件22-2班骆心雨:我是学拉丁的,但是《献给咱爹娘》这支舞蹈对我感情最深,历时近五个多月时间。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齐心协力,我们来自不同学院,能够聚在一起排练真的太难了!是彼此的坚持使我们团结拧成一股绳。通过这次比赛我更加热爱舞蹈!最让我内心触动的是上台前大家互帮互助,化妆、整理、道具、动作,我们是真正的战友。

 ——信电工程学院软件22-2班骆心雨


可以说我进入校舞蹈团的时候,没有一点舞蹈基础。能够参加省级的比赛,站上南航的舞台,我觉得我是非常幸运的。我们的指导老师唐老师和姚导,把我们召集在一起,从零基础开始一个动作一个队形的扣。而我,就是经常被他们点名纠错的那个小孩,一次一次的被点名被批评,我不断鼓励自己,再多练几遍,多练几遍!通过努力换来老师的认同与赞扬,那种心情不予言表,也让我明白了舞蹈的意义——执着、认真、坚定、自信。

 ——建筑管理学院造价22-12班姚惊龙


作为团队一员,我有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参加舞蹈比赛,第一次体验台前的紧张,第一次感悟丰收的喜悦,第一次骄傲集体的荣誉,半年多的心血、汗水的苦练,我们在台上挥洒肆意,享受聚光灯的照耀,这是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在苏建院舞蹈团我感受到了自豪与光荣。

 ——建筑建造学院测量21-1班杜裕




相关新闻
江苏梆子剧院原创梆子戏《大运河... 新闻动态 江苏梆子剧院原创梆子戏《大运河畔·户部山》在我校展演 2025-06-26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推动非遗文化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6月16日晚,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会堂内座无虚席,近千名师生共同欣赏了江苏梆子剧院带来的原创清装历史剧《大运河畔·户部山》。此次活动以“讲好运河故事,传递运河精神”为主题,让师生们近距离感受运河文化,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非遗进校园:用文化遗产讲活历史道理《大运河畔·户部山》以清末徐州户部山为背景,讲述了徽商世家女主人徐钰敏在民族危难之际散尽家财、捍卫国家路权的感人故事。该剧由著名编剧姚金成创作,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燕凌领衔主演,曾入选江苏省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及紫金文化艺术节展演剧目。演出中,演员们以精湛的唱腔、细腻的表演,将家国情怀与运河文化娓娓道来,现场掌声如潮,谢幕时喝彩声经久不息。 “这部剧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梆子戏的艺术张力,更让我们读懂了运河精神中的担当与坚守。”建筑建造学院24级学生张宁感慨道。演出结束后,剧团艺术家与师生们畅谈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心得体会。许多师生表示,通过戏曲这一非遗载体,历史课本中的“大运河”变得鲜活可触,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扎根心间。坚定自信: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