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坐落在江苏建院大学生科技园内,基地由大学生文化素质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两大部分组成,展陈面积4000余平米。设有人文之光、修身之道、中国脊梁、走向复兴四大展厅,是一座以文化展示、课堂教学、人文实践与数字体验的综合性文化展馆。

基地通过文献、文物、复原实物、虚拟仿真、互动场景等方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综合展示。同时融入新媒体技术,结合数字化展示,打造“人文+科技”、“互动+教学”、“展厅+课堂”、“理论→实践”、“课内→课外”、“专业→全面”六大教育特色,旨在提高大学生政治思想、人文素养、陶冶艺术情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通专并重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人文之光

人文之光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区之一。下设东方长歌与人文之光。其中东方长歌以虚拟仿真技术、实物呈现、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淮海大地沧桑演变、文明发展、历史人文,让学生感受徐州文化之异彩,领略其久远历史和魅力,培养区域文化自信。人文之光重点阐述中国一词来源与文化概念,展示启智民众的古圣先贤和中华民族精神凝聚的经典古籍。并从学说、文化、物质的角度对汉文化的形成与影响进行综合表述。让学生直面历史,对话先贤,畅游经典,置身两汉文化之中,感受到文化力量,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营养、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豪感,激发传承发扬文化的使命。

 

修身之道

修身之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应用展区。下设人生八雅与守护传习。其中人生八雅以古代君子的八种雅好为导引,布置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等八个专题空间,以实物、新媒体技术、图文展板、互动体验等方式立体呈现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修身之道。以此方式引领学生修德进业、追求高雅、涵养品行、培养情操。守护传习以展现传承至今的本地非遗文化为主,采用展示、体验、互动的方式将徐州本地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传得下的非遗文化立体呈现,树立本地文化自信,激发学生文化传承之责任担当。

 

中国脊梁

中国脊梁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内设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展区。下设开天辟地、翻天覆地、改天换地、经天纬地和顶天立地五个专题区域。其中前四个专区以时间为轴,分别对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彰显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顶天立地对应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江苏篇章”。展区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主线,跨越百年党史,力求鼓舞青年学生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走向复兴

走向复兴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内设的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专题展区。下设领航新时代、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六个专题区域。重在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全面梳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展现中华民族昂首阔步走向伟大复兴之路的光辉历程。基地以让学生入脑、入心为目的,打造沉浸式情景课堂,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坚定前进信心,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关新闻
厚生讲堂|大家谈:中国传统手工... 新闻动态 厚生讲堂|大家谈: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价值传承+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 2025-04-09 讲座题目: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价值传承主讲人:朱怡芳时间:4月10日上午10:00地点:图书馆报告厅朱怡芳,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手作文化与工艺研究丛书》执行主编,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当代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丛书》执行主编。目前主要从事手工艺历史与理论研究,特别是手工艺伦理及玉文化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承担、参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文旅部等部门有关传统工艺保护与发展的十余项课题,参与第五、六届国家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讲座题目: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主讲人:李砚祖时间:4月10日上午11:00地点:图书馆报告厅李砚祖,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陶艺家协会(IAC)会员,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江西省政府特聘首批井冈学者、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院长、名誉院长、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名誉院长。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建院:在劳动与诗意中点亮青... 新闻动态 江苏建院:在劳动与诗意中点亮青春信仰 2025-04-03 4月2日上午,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厚生讲堂”,迎来一位特殊的嘉宾——被称为“外卖诗人”的劳动者作家王计兵。这位身穿蓝色工装、手持诗集的外卖骑手,用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赶时间的人”的分享会,用亲身经历诠释了新时代劳动者的精神追求与文化自信。劳动教育+思政:风雨兼程中绽放的诗意人生“生活是土壤,诗歌是种子。”分享会现场,王计兵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的论述,分享了自己从农民、工人到作家的蜕变历程。原来,王计兵在十几岁做建筑工、搬运工时,就坚持读书、写作,直到七年前开始,白天穿梭于城市街巷送餐,夜晚伏在出租屋的餐桌上写作。他坦言,自己常在送餐间隙捕捉灵感,用20年时间完成了6000多首诗歌创作。他鼓励青年学子珍惜当下,在奋斗中沉淀生命的厚度。“生活从不是单选题,奔跑时也能仰望星空”,王计兵这句充满哲思的鼓励,让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悄然融合。美育+思政:奋斗青春的信仰作答活动现场变身美育课堂。王计兵受聘于学校大学生记者团校外指导老师,鼓励学生通过文学、新闻等方式记录朴素却不普通、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打破对“劳动者”的刻板印象。他向学生推荐“工地诗人